查看原文
其他

走遍山西 | 碛口李家山,落在黄土高坡上的凤凰

2017-02-12 张珉 太原道

碛口当年的繁荣辐射到周边广大地区,带动了一大批村落的崛起,这些村落的商人依托碛口发家,致富后他们不遗余力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,为后人留下了西湾、李家山、寨子山、白家山、高家坪、垣上以及碛口一共七处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,而碛口的历史价值,也只有与这几个村落形成系统时,才能充分体现出来。


█ 2017年春节期间的李家山。shaoshaodeng拍摄

 

与碛口镇隔湫水相望的黄土高坡被称为南山,山的那一边,就是李家山,两地相距不过六华里。李家山并不是一座山,而是以李姓为主要居民的村庄,这也是当地对山村的命名规则。

 

碛口人说:穷西头,富西湾,好女子出在李家山。而传遍临县的民谣则唱道:李家山的女子,白家山的汉,招贤镇的瓷器,南沟里的炭。李家山过去之所以成为远近闻名的文艺村,这或许是一个重要原因。

 

在李家山的两天,我住在村民李建兴的家中。李大哥的家是当地典型的清代石碹窑洞四合院,正面四眼石窑,窗下立有一个精巧的石雕神翕,两侧建有砖木结构的厢房。李大嫂告诉我们,这种石窑的造价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常见的土窑和砖窑,现在新建窑洞,已经没有几户人家还有建设石窑的经济实力。

 

新春的喜庆气氛充溢于整个院落中,不仅是大门,院内的每一副门窗上都贴对春联,包括不足一米高的鸡舍也是如此——上联为:大鸡日日下,下联为:小鸡天天长,横批:鸡肥蛋大。这一点与我故乡的习俗倒是完全一致。当地居民很少在门上张贴福字,取而代之的是一张二指宽的红纸条,上书“新春大吉大利”。此外,窗台下还贴着一张红纸条,上面写着“黑汉在此”,据说,当地习俗,这张字条也可以用一块黑炭压一张红纸代替,用以辟邪。

 

虽然是春节期间,李大哥家吃得也非常简单。在碛口,当地人每年秋分到第二年春分的几个月里,通常每天只吃两餐。晚上,李大哥特意为我们又做了一顿晚餐,一只刚刚炖好的鸡,炒碗托则、炒鸡蛋,还有一盘熟肉和一瓶酒。李大哥不擅言谈,只是坐在炕边陪我们喝酒,李家的三个孩子,李东在擀面,李勇和李眉则听我们和李大嫂聊天。席间,李大嫂谈到了吴冠中先生十几年前光临的李家山的旧事,也谈到了农民的疾苦与生活的艰辛。

 

十几年前,李家山的经济条件还无法接待外来的客人,七十高龄的吴先生每日往返于李家山与碛口镇的山路间,他还不辞劳苦地徒步探访了当年由碛口沿黄河南下孟门、军渡的古商道。李家山,后来被吴冠中先生当做自己的三大发现之一,他说:这里从外面看像是一座荒凉的汉墓,一进去,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,古村相对而封闭,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。这样的村庄,这样的房子,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。


█ 吴冠中画笔下的李家山

 

在我看来,李家山是在特殊历史条件、特殊地形地貌和传统观念等综合因素下产生的特殊村落的孤例。

 

毋庸置疑,李家山的自然条件是相对恶劣的,碛口从地理位置上已是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,但从地形地貌与气候上,与陕北典型的黄土高原风貌极其相似,贫瘠、干旱、沟壑纵横、支离破碎。李家山不通公路,村民出行大多途步。村里的水井位于沟底,村民则居住在山腰或山巅,挑一担水往返需要半个小时。我们空身从沟底爬回村里尚不觉轻松,更何况肩挑六七十斤的重量。许多村民家中都有一对小号的水桶,那是专为未成年的孩子准备的,李眉就经常用这样的水桶为家里担水。李家山的四面山坡倾角都在六、七十度,站在坡顶尚不觉陡峭,但从沟底仰望,山坡笔直如削,村中的山间小路有如蛇行,曲折盘旋于坡壁,小路上的挑水人仿佛行走在悬崖边,不由得替他们紧张。


█ 李家山位于沟底的水井。张珉拍摄

 

贫瘠的黄土与干旱的气候不适宜发展传统农业,临县是有名的红枣之乡,李家山目前的主要农作物就是红枣。但在二、三百年前,农业只是李家山人的副业,他们依靠碛口得天独厚的条件投身商业,终成一方巨富。故土难离,受传统观念的影响,发达后的李氏先辈们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回到故乡大兴土木,为今天的美术工作者和摄影师们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民居建筑群。


█ 李家山。大治拍摄

 

李家山村面南背北,其地形概括地说就是“两沟四面坡”,两条小沟壑向南延伸,与垂直于它们的一条山涧会合后向西注入黄河。据说,过去的风水先生称李家山形似凤凰,夹在两沟之间的山峁为凤凰头,两沟外侧则为凤翼,这是一种艺术化、理想化的比喻。更形象、更确切地说,李家山更象一个大写的“W”,结合凤凰的比喻,我们可以看到这个“W”最外侧的便是凤凰的两翼,两翼山坡上的民居都建在面朝两胁的一侧,两胁之间,是凤头与凤背。李家山的民居,就主要集中于左翼、右翼、左胁、右胁四个立面和凤头、凤背两个平面上,李建兴的家,正好在凤凰背上,李氏家族的祖茔,则座落在凤背的最高点上。


█ 李家山,凤凰右胁

 

当年,李家山有东、西两大财主,东财主一门家大业大,占据着凤凰两胁和凤背,李建兴一家,就是东财主的后代。凤凰右翼则属于西财主一门,虽然只占据着一面山坡,但却是李家山最具代表性最富魅力的一道风景。



█ 李家山,凤凰右翼

 

凤凰左翼被称为旧村或小村,居住着陈、崔两姓人家,而在李氏家族迁来之前,这儿被称为陈家湾。与其它三面坡上坚固美观的石窑不同,散布于左翼上的是极为原始的单眼土窑洞。人们说,穷不过三代,富不过三代,李氏家族毕竟曾经富裕过,不知道上天什么时候才能垂青于清贫了数百年的陈、崔两姓。

 

“两沟四面坡”的相对高度不过百余米,绝对面积并不大,李家山现在有二百余户人家,也算得上一个大村落,他们合理的利用了每一寸土地,使得大大小小百十个窑洞院落散落其间丝毫不显拥挤。李家山民居沿坡壁呈阶梯状分布,下一层的窑洞就是上一层窑洞的前庭,有的窑洞甚至就直接建在下层窑洞的窑顶。一层层的窑洞就这样层次分明、错落有致的层叠而上,直至坡顶,画面极为丰富。这多达七、八层的窑洞看似随意的布局,完美的结合了山势的坡度与走向,凝固成一幅美丽的画卷。


█ 李家山,凤凰右胁

 

封闭于黄土高原中李家山,早在二、三百年前,就已经在村落的布局与建设上遵循和体现出人类顺应自然、利用自然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选择。这一特点其实也同时体现于碛口、西湾等地,只不过李家山的特点更为明显,蕴藏着更为深厚的黄土风俗民情和黄河文化。


█ 李家山,堂构增容院

 

李家兄妹为我们引导的李家山之旅是从凤凰右胁开始的,绕过村小学,我们来到了凤头,一所大门紧闭的宅院吸引了我们。无论是装饰精美的门楼,还是大门两侧的龟背图以及墀头的砖雕,都彰显出这家主人非同寻常的地位。门楼上镶嵌一块木制匾额,上面刻着四个大字:堂构增荣。大门上的对联也别具一格:书为天下英雄业,善是人间富贵根。李眉从隔壁叫来了看门人,打开大门,映入视线的是与门楼形成强烈反差的败落与萧瑟。在李家山,象这样人去楼空的宅院还有几处,他们或迁建新居于山下的麒麟滩,或是离开了碛口,将昔日的辉煌与富足锁在故园任由岁月冲刷。



█ 堂构增容院大门


█ 堂构增容院的砖雕


█ 堂构增容院的龟背图


█ 堂构增容院紧闭的大门

 

李家山的另一座豪宅位于凤凰右翼的顶端,这家主人不仅拥有山村最大的庭院,门外还建有村里唯一的风水照壁(太原道注:照壁已在大场大雨后坍塌),照壁后的门匾上书写着四个大字:钦旌节孝。这所豪宅如今同时也是李银兰四合院客栈,遗憾的是,它的主人已经不知道这四个字的来历。


█ 钦旌节孝院,也是李家山的一处家庭旅馆。大治拍摄


█ 钦旌节孝院内景



█ 钦旌节孝院夜景

 

李家山昔日的富庶不仅体现在坚固耐久、宏伟气派的石窑院落上,同时也体现于村政建设中。这座小山村当年竟然拥有一套完善的、高标准的道路网络和排水系统,虽然破败的景象使它们显而易见地失去了当年的规模,但直到今天依然在发挥着作用。


█ 贯通全村的石板路和石台阶组成了李家山的道路网络,蚂蚁liding摄

 

李家山的中心区域,村路均由青石板铺就,石板按照“两平一竖”的顺序整齐排列,竖者为棱,平者做面,串连起一户户庭院。在凤凰右翼,修建于坡壁的小路两次十字交叉,与砖石彻成的平整护坡构成了优美的菱形。右翼对面的山坡上,砖石护坡修建得更为齐整,沿着护坡曲折向上的小路从沟底一直攀升到凤头上的“堂构增荣”。护坡的主要作用一是为了加固黄土山体,二是防止雨水冲刷,李家山的“两沟四面坡”里,为防止水土流失而修的砖石排水沟随处可见,许多排水沟几乎垂直于地面,高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。


█ 李家山的路网系统

 

李家山唯一的宗教祭祀场所位于山村的最南端,如果一定要把李家山比喻成一只凤凰,那么,这座天官庙就座落在凤嘴上。天官与地官、水官并称为道教“三官大帝”,每年正月十五,人们都要庆祝天官诞辰以祈求“天官赐福”,这便是“上元节”的来历。天官庙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四合院,主殿座落在近两米高的石台上,为“一明两暗”式的三间石窑,中间供奉天官,西侧一间供奉观音。正殿对面,为二层戏楼。石台两侧,竖立有两通清代重修天官庙的碑记,捐款商号多达一百余家,李氏家族即使在鼎盛时期也不可能拥有碛口三分之一的商号,它们中间的大多数应该是与李氏家族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与私交,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李氏家族在碛口的地位与威望。


█ 李家山天官庙

 

碛口是水陆运输的中转站,经水运输送到这里的物资,要都靠岸卸货改走旱路转运到目的地,由此,先后出现了两条以碛口为出发点的重要商道。

 

第一条经侯台镇、樊家沟、离石,在吴城镇与山西主干交通网连通,再转运到晋中、京津、汉口等地,因此才有了“拉不完的碛口,填不满的吴城”之说。这条通道始终是碛口连接离石、省城的交通要道,如今已经被现代公路所覆盖。

 

另一条重要商道则从李家山穿过,沿黄河一路南下,经柳林县孟门镇到达晋陕交通要冲军渡,再由军渡转运到晋中、晋南各地。这条长约五十华里的通道尤其是碛口至孟门一段功能非常单一,就是为了碛口转运商业物资,所以,它随着碛口的衰落而失失了价值,逐渐荒废,但却因此而幸运地保留下来。

 

虽然手头的资料不多,但我们还是将徒步古商道列入了计划。中午回到李大哥家,我向李大嫂询问古商道的情况,李大嫂笑着说,让他们兄妹陪你们去,他们正好也要去小垣则的姑姑家给奶奶拜年。看到我还没有明白过来,她补充道:去小垣子的那条路就是你所说的古商道,就是当年吴冠中考察过的古商道。


█ 李家山、古商道与碛口镇位置关系图

 

小垣则的则,其实就是“子”字,只不过,当地方言“子”的发音更接近于普通话的“则”字。其实这种情况在晋中地区也有,比如平遥的“碗托则”。小垣则村距碛口不过五、六华里,但在行政区划上已经属于柳林县。

 

从李家山出发不久,我们就看到了古商道的遗迹,它们大多修筑于高出黄河水面十余米的陡坡上,随着地势的变化而上下起伏,随着保存状态的好坏而在我们面前时隐时现。古商道大多以石块铺路,类似于李家山的村间小路,有些段落则直接开凿于岩石之上,当年辛劳的工匠们不仅将岩石凿平凿宽,还在陡峭处凿出台阶以方便行走,平面与立面上人工开凿的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。保存完好的古商道,宽度约在两米间,正好容纳两匹骡马错道,而大部分道路如今只残存一人的宽度甚至踪影全无。

 

晋陕峡谷间,每隔数百米便会有一条宽达几十米的垂直于黄河的沟壑,它们都是由山洪自然冲刷而成。冬季是枯水期,但有些沟壑仍然留下了高达十几米的宽阔冰瀑,由此可以想象雨季来临时山洪暴发的壮观景象。

 

一道道沟壑阻断了前行的道路,商人便集资修桥跨越沟壑以利通行,从李家山到小垣则不过五、六华里的长度就建有六座石拱桥。几乎每一座石拱桥的桥头,都可以找到摩崖石刻或石碑,上面记载着当年修桥的情况与捐款明细。由于风雨冲刷,许多字迹已经漫漶不可分辨,但仍然可以确定出这些桥梁较早的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,较晚的修建于民国七年。这六座桥中,有两座名为“长兴桥”,不知是不是由碛口“长兴店”主持修建。六座石拱桥中,已有四座被洪水冲毁坍塌,从碑刻上屡屡出现的“重修”二次可以看出,山洪的肆虐使得修桥铺路成为碛口商人经常性的工作。在“长虹桥”上,我们同时看到了三块石碑,只是有两块石碑已经被铺成桥面,由此可见,这座桥可能修建过三次。

 

很想一直沿着这条古商道穿过传说中的栈道一直走到它的尽头,但小垣则村的出现宣告了行程的结束。

 

出发之前就听说今天小垣则唱二人台,我们也过去凑了凑热闹,戏台就建在离古商道不远的地方,台前拥挤着看戏的村民,村民身后围满了一个个的小摊贩,远远看去,更象是乡村集市。正在演出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二人台,而是改良后的现代戏,剧情是一位农民艰苦申冤的故事。我们没有等到冤案昭雪就去了李眉姑姑家,看望过李眉奶奶后,买了两兜花炮返回了李家山,而这两兜花炮为李眉和她的伙伴带来的欢乐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。


█ 小垣则听戏

 

李建兴家是李家山较早接待游客的家庭,正是他们提供的便利使得游客得以夜宿李家山。后来,我在太原道网站的《碛口旅游攻略》中对他们的家庭旅馆做了介绍,很多旅行者拿着这份攻略直奔李建兴家,因为这件事,有当地人说我是他们勤劳致富的引路人,李大嫂因此两次给我捎来红枣、鞋垫、虎头帽表示感谢,我每次去碛口,不论是否住在李家山,也都要去他家坐一坐。第一次去李家山是在2003年,一晃十几年过去了,最近这些年,我没有再踏足碛口,不知道李大哥一家近况如何?三个孩子也都成家立业了吧?2月6日,我将太原道微信公众号发布的《一个人的碛口》转发到了朋友圈,一位驴友在评论中留言:直到现在我们去了李家山的一个农家院,老板娘都会提到你……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n0178cxvts3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█ 视频:由本人撰稿的山西卫视《一方水土》栏目纪录片《说唱碛口》,关于李家山的内容,详见第三集《家园》


太原道三晋文化微论坛开通,直接发帖,深度讨论,永久留存,全网互动,点击页面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进入


点击以下文字链接,阅读推荐内容:

走遍山西 | 一个人的碛口

走遍山西 | 砥洎城,坩锅小城故事多

走遍山西 | 古村郭峪,大清相国陈廷敬的老狮院

走遍山西 | 皇城相府,大清相国陈廷敬的午亭山村

走遍山西 | 客舍平遥,梦里不知身是客

走遍山西 | 在蒲津渡和蒲州古城感受盛唐气象

走遍山西 | 广胜寺,宗教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

走遍山西 | 永乐宫,凝固在墙上的辉煌

走遍山西 | 太行八陉,横穿天下之脊

走遍山西 | 京畿藩屏娘子关,穿行在井陉的前尘往事

走遍山西 | 那年的七月十五,那些河曲的河灯

你为什么要朝台?

解读沁河古堡古村落系列

一:古堡寻根

二:金郭壁,银窦庄

三:湘峪古城

四:郭峪与皇城

五:砥洎城

六:解读沁河才子之乡

附:走进沁河才子之乡,解读三百年科举传奇——沁河古堡群考察攻略


欢迎加入太原道微信群交流山西地域文化,入群请先添加太原道编辑微信并注明“入群”,扫描下图二维码或查找wwwtydao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